2018-03-05 11:11 資源整合 物聯網 規模效應
技術本是合乎目的的工具,是人類生活的福社,是社會走向文明的憑借,卻因為“技術異化”而成為了今天技術發展的困境。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將離異他們的原初環境,處于異化狀態,在技術自主性面前沒有人的自主性,社會中技術活動越多,人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就越少。因而,技術并不能帶給人類真正幸福,供人類“自由”選擇的技術進步只是幻象。
從開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日本政府相繼制定了e-Japan、u-Japan、1-Japan等多項戰略,其中“e-Japan”戰略,于2001年1月開始實施,以寬帶化為核心,其目標在于5年之內
將日本打造成為世界最先進的IT國家。"U-Japan”計劃,希望通過這一計劃將日本建設成一個“隨時、隨地、任何人、任何物體都可以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日本“i-Japan”戰略首先將政策目標聚焦于教育與人才培養、電子化政府治理以及醫療健康信息服務三大公共事業。
當前在應用方面,日本物聯網已應用于電子錢包、交通運輸管理以及自動販賣機等熱門業務,在交通運輸管理領域,以東京肥前運輸公司的管理系統為例,為了降低耗油量、保證司機安全,該公司引入運行實時管理系統,通過內置的物聯網終端,分析司機駕駛行為、提出改良意見,已達到降低油耗的目的。在自動販賣機領域,在口本都市街頭,這種裝置隨處可見,這些裝置及時為消費者提供視頻飲料,主要擺放著公園景點、地鐵站、娛樂場所及電車站等地方。
從日本的案例可以看出,物聯網技術能夠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能夠帶來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但是,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我們不能因為選擇了其美好的一面,而忽略掉其可能存在的隱患。物聯網技術也是如此。首先,“人”可能被“物化”。虛擬現實技術對主體一客體兩分的“心靈一主體”認識論觀念得以解構,而在“物”“物”相連、“人”與“物”相連的物聯網中,“人”與“物”不過是感知層上的一個節點,相互協作和交互,人與物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物”與“人”的關系將齊平化,甚至“人”與“物”之間的主客體關系也可能被改寫。其次,無所不包的物聯網技術,無處不在的傳感節點,會讓人越來越依靠技術,甚至完全束縛在技術的框架中,受技術的統治和支配。在某種意義上,人將淪為物聯網技術的奴隸,成為沒有自己獨立思考和意識的“人物”。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指出,目前我國物聯網企業間橫向資源整合欠佳,企業之間缺乏合作意識,大多各自為政,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缺乏有效的合作共贏機制。因此,政府應引導物聯網企業間建立企業聯盟,協同利益觀念和風險意識,促進資源共享,達成價值共識。引導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
我國物聯網產業尚在初始發展階段,小規模企業數量較多,發展成熟的跨領域企業少,業務單一且缺乏龍頭骨干企業,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如在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行業內小型規模企業占比超過九成。針對這樣的行業發展現狀,應大力提高產業集中度,有重點地推動產業發展。雖然近幾年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但產業規模、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相對于跨國企業較弱,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應用市場需求,而大企業是物聯網產業布局發展的主導力量,大企業的戰略布局和所開展的應用對產業發展將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國大企業的培育迫在眉睫。
于物聯網企業而言,要成為有影響力的強勢企業,就要在兩個方向上下功夫:一個是在橫向層面擴大應用規模;另一個是在縱向層面整合產業鏈。打造與產業發展現狀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并使之發展成熟,并將其以低成本、靈活地復制到其他相臨行業是企業橫向擴張的關鍵所在。這對擴大業務領域,形成規模效應大有裨益。在企業橫向擴張的同時,也有在產業鏈方面加強垂直一體化的需要。在當前物聯網產業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發展模式的情況下,產業鏈上下游關系界定不太明確。在軟件開發、應用推廣服務方面缺乏專業性,而是由系統集成商來兼顧的;生產硬件設備的企業則相對獨立,屬于產業鏈上游企業。目前產業己經出現縱向一體化的趨勢,系統集成企業逐步向產業鏈上游發展硬件生產;而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企業也通過兼并、投股、發展子公司等方式對下游業務逐漸進行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