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用的公益軟件,比捐10個億還管用”,這是民政部司長陳越良在2月10日下午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的呼吁,呼吁表示,像阿里、騰訊等大的互聯網公司能不能開發一些到社區的公共的軟件,提供給社區工作者使用。
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春節的人口流動,借此之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開始迅速影響全國。用突如其來這個詞是毫不夸張的,在全國上下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在考驗著各地的防控能力和危機治理水平。作為我國本次疫情防控的最小單位,社區成為本次疫情防控的一線防區,鑒于社區的人口數量和外出需求,社區在防控期間的管理讓社區防疫人員變得更加的繁忙,智慧社區的需求隨之而來,因為智慧社區在疫情防控中削大大降低人與人的接觸,通過數據化的運營,構建起疫情防控網。
當前全國已有多地社區在傳統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智慧社區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多項舉措,展開疫情時期的社區防控及服務工作。主要進行出入口紅外熱成像測溫,人員密集場所風險監測,減少電梯、門禁接觸等。
人體體溫高低成為了判斷是否感染NCP的重要依據,也讓紅外熱成像這一以往較為默默無聞的技術得到了大范圍的應用。在當前社區的疫情防控中,紅外體溫探測儀、熱成像攝像機、測溫系統等多種紅外熱成像產品方案已成為標配。這些產品方案大多部署于社區的出入口、超市、菜市場等大量人流區域,通過對通行人員進行非接觸式測溫,以此來篩選出體溫異常人員并通知相關管理人員進行管理,能夠有效防止社區出入引發的病毒交叉感染。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盡管足不出戶的倡議被不斷提及,但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上街買菜的情況仍在所難免。基于此,運用社區內內產生的海量數據對商業運營場所等人群聚集風險點開展實時監測和預警成為疫情社區安防另一應用方向。
面對NCP的來勢洶洶,很多社區都進行了封閉式管理,希望通過對社區生活人員的摸底排查及對外來人員尤其是湖北籍人員的嚴格管控,做到社區防疫的嚴管嚴控。為此,社區管理除了將社區住戶進行網格化管理外,還積極運用智慧社區管理平臺對小區內業主戶籍地和外來人員進行分類統計,實現高效精準排查。
在此次疫情中,因病毒在空氣中仍能有較強的生存能力,也使得社區中的門禁、電梯成為易感染高危區。為避免人與門禁把手、電梯按鈕的直接接觸,當前很多智慧社區的解決方案中都引入了手機APP開/關門、一鍵呼梯等功能。在應用中,用戶可通過手機APP或者微信小程序、手機藍牙,實現室內可視化預約呼梯,快速識別用戶身份并調度就近電梯前往用戶所在樓層。用戶乘坐已到電梯,電梯自動點亮并將用戶送達目的樓層,全程無需手動操作,從而實現無感通行。
實時動態的信息更新與傳播對于消除恐慌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各地智慧社區除了多項智慧方案快速響應外,還能通過部署于社區中的智能化設備和云端,向住戶整合傳播疫情相關信息。
國內專業從事三大運營商物聯網卡服務的物聯卡之家(m.ykfengda.cn)認為,現在經歷了前幾年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智慧社區的實踐后,智慧社區已在全國各地市相繼推廣落地,從本次疫情的社區防控來看,從平臺宣傳到線下響應,智慧社區已經在眾多環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安全防控作用。相信在經歷過本次疫情之后,智慧社區將迎來更好未來發展空間。